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坚持把油橄榄作为支柱产业,打造“国家油橄榄示范基地”和“中国油橄榄之乡”,深入推进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和产业链建设,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不断释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华丽转变,进一步擦亮油橄榄产业“金名片”。
激发产业活力
武都区是陇南油橄榄的主要产区,武都油橄榄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先后荣获国际国内80多个奖项。
武都区引种栽培油橄榄始于1975年,大致经历了引种试验、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发展三个阶段。由于武都引种油橄榄成为成功案例,1998年,国际橄榄油理事会绘制的《世界油橄榄分布图》,第一次标上了中国的名字。武都区以其独特的气候条件,被划分为一级适生区。
“目前,武都区油橄榄产业面积达到63万亩,预计2023年油橄榄鲜果产量达到5万余吨,生产初榨橄榄油7000吨。油橄榄基地面积、鲜果产量、初榨橄榄油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武都区区长张立平表示。
为加快产业发展,武都区坚持政府引导、加大扶持,做优企业、培育龙头,打造品牌、拓展渠道,产业活力有效激发。打通研、产、销、深加工产业链,着力构建全产业链建设机制,产业效益稳步提升。
“武都区油橄榄产业基本以民营经济为主导。当地16家龙头油橄榄加工企业中,有15家都是民营企业。”武都区油橄榄产业开发办公室主任赵海云表示,为支持企业发展,武都区在政策、资金以及科技等多方面给予支撑,培育出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陇南祥宇油橄榄公司、田园油橄榄公司等为代表的多家企业,以中国驰名商标“祥宇”为代表的多个武都品牌更是走向全国、名扬海外。
为让产业基础更加稳固,武都区建强基地、扩大规模,培育国家级油橄榄产业示范合作社4家、省级32家、市区级207家。建成白龙江沿岸百公里高标准油橄榄林带,加快白龙江河谷川坝区油橄榄产业基地配套设施建设。
夯实群众增收根基
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果农孟如板是当地最早种植油橄榄的农户之一。种植油橄榄,让他每年仅这一项就增收几万元。
随着武都区油橄榄综合产值连年倍增,28个乡镇4.5万农户21万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油橄榄适生区人均增收4000多元,油橄榄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摇钱树”。
在两水镇大湾沟油橄榄示范基地,树木成林,果实缀满枝头。作为武都区最早引种油橄榄成功的乡镇之一,两水镇充分发挥大湾沟油橄榄示范基地带动作用,初步形成了南、北两大产业带。目前,全镇油橄榄种植面积达2.2万亩,年产值5500万元,辐射全镇12个村5810户2.6万多名群众。
通过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方式,时光油橄榄科技有限公司实施订单农业,整合武都区油橄榄种植基地约5万余亩,以此作为鲜果供应基地,累计带动5万农户近20万人发展油橄榄产业,已累计收购油橄榄鲜果1.5万余吨9800余万元。
除了较高的经济价值,油橄榄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让白龙江流域大量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
近年来,武都区收集引进油橄榄品种130个,建成了亚洲收集油橄榄品种最多的种质资源基因库,引进选育的多个新品种出油率和产值翻番。
武都区还出台了加快油橄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和扶持奖励办法,成立全国首个油橄榄“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了油橄榄技术研究和开发服务机构,每年安排财政预算资金,整合涉农资金,鼓励支持能人大户和企业,充分调动全区上下发展油橄榄产业的积极性。
未来,武都区将对现有油橄榄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招商引资奖补扶持等多种手段,培育壮大一批油橄榄龙头企业。同时,突出地域特色,打造橄榄新城;完善配套设施,扩大基地规模;强化科技支撑,提升良种化水平,多个方面持续发力,力争油橄榄产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