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细心的市民游客发现,踏入2024年,原本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露出了金光闪闪的宝顶。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是格外耀眼。自去年7月广州中山纪念堂启动了25年来最大规模的修缮以来,目前修缮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主体建筑八角攒金顶已完成修缮。其他修缮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广州传统中轴线上的靓丽“明珠”——全球最大的中山纪念堂,正一步步迎来新面貌。
修缮如闯关,关关难过关关过
这半年来,修缮工作都经历了什么呢?第一关是脚手架搭设。据介绍,本次修缮主要是进行屋面的揭瓦补漏,解决严重的漏水问题,因此首先要开展的是脚手架搭设工作。而在中山纪念堂搭建脚手架,既要考虑稳固安全,又不能对文物建筑本体造成伤害。
在施工期间,纪念堂主体建筑必须“修缮不打烊”,保持对外开放,要确保游客和观众的进出安全,对施工期间的安全围蔽、绿色施工、文明施工等提出更高要求。结合本次项目施工特点、安全要求以及施工进度等,根据安全验算,项目采用全包围综合钢脚手架,外挂冲孔板的形式,脚手架搭设的水平单边长度超过60米,高度超过30米。同时在主体建筑各出入口做好安全通道,在施工区域搭设防坠棚,并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粉尘,把对游客和观众的影响降到最低。因而脚手架的搭设是本次工程的一大难点,对整个工程更是要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经过反复验算及数次专家评审才最终确定。
第二关是进行二次勘察。由于前期的方案设计阶段无法大面积打开瓦面进行勘察,因而无法进行“精准会诊”。“边施工、边勘察、边试验”的“研究性修缮”成为本次屋面修缮工程最大的难点和亮点。本着科学、严谨、审慎的态度,中山纪念堂会同参建各单位,经过充分的二次勘察研究,确定更符合实情的施工方案,并通过文物主管部门审核,保障方案科学、合理、可行。
第三关是材料选择。为彻底解决中山纪念堂漏水的“种种问题”,无论是防水材料选择,还是新烧制琉璃瓦的尺寸、材质、颜色等,都需要经过多次实地勘察、现场试验和进行充分调研论证。为保证达到要求,在正式施工前,施工方根据原状防水工艺,对防水材料在屋面板上的粘结力、耐候性和防水效果都进行了数次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在尊重原状防水工艺的情况下,经过参建各方及文物专家的多次论证,有关方面才最终确定本次修缮的防水材料。
第四关是恶劣天气。修缮工程自正式动工以来,频繁受到台风及强降雨天气影响。据统计,项目开工后因台风及降雨影响共停工40天。为了应对台风及强降雨天气,中山纪念堂采取各项措施,保障施工安全,确保游客和观众安全。
慢工出细活,绣花功夫巧雕琢
记者从广州中山纪念堂了解到,目前二次勘察已完成,对于揭瓦后存在的深层次的“症状”,经专家充分“会诊”后也已确定最终的“治疗方案”,即:采用刚性防水和柔性防水结合使用的方式进行防水施工,既尊重了原有工艺,又结合现有的新材料及新技术,确保工程质量满足要求。为确保修缮质量,中山纪念堂协调施工单位增加人员及机械、倒排工期、将计划分解到月、细化到周、落实到天,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基础上,挂图作战,全力推进施工进度。
据介绍,目前修缮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预计在春节前完成八角亭屋面和正南面抱厦瓦面铺设工作,力争在雨季前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