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能吸引“新老年群体”吗?4日,市政协组织“市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情况”视察调研,走访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其间,不少委员提及这个问题。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是上海补齐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更好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其中,“一老一小”是其主要服务对象之一。有委员提出:当前,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在党群服务、养老托幼、便民服务、社区议事等基础服务方面相对完善;但对以“60后”为代表的“新老年群体”,高品质服务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这些需求既包括传统的“衣、食、住、行、用”等实物需求,也包括健康、养老等服务需求,还有艺术、体育、休闲、娱乐等“诗和远方”新需求。不少委员提到,社区“生活圈”要变成“幸福圈”,还有大量文章可做。
市政协委员、上海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曾多次走访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等地调研社区服务。她认为,上海作为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社区生活圈的建设也应具有一定前瞻性。
她建议,首先,提前布局高品质的社区教育内容。“简单的琴棋书画,很多‘60后’群体都会,不需要退休后再学。什么内容能吸引这些高知群体退休后返回社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次,关注退休人群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上海60岁以上群体17.8%存在不同程度抑郁。考虑到这一比例可能越来越高,当前社区生活圈供给的专业心理社工数量存在严重不足。
此外,提升社区软服务,更多发挥人的力量。她表示,在香港和新加坡,有大量工作者在社区工作。目前“60后”群体逐步退休,应想办法让这些新退休人员主动回到社区,参与志愿工作,为其树立“我不老,我依然能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效能感,从而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市政协委员、市文创办副主任、市经济信息化委二级巡视员刘波英表示,社区文化是文化事业的一部分,也是未来新消费场景的重要组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中,可挖掘民间文化人才,结合文化创意产业,拓展社区文化服务内容。
此外,还可在社区广泛开展老年群体的新科技能力普及工作,消除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