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儿有官方章,蛮好的,你快去敲!就是排队排到楼上的那个。”
“我已经集了200多个章了。”
“敲章一开始就停不下来!”
要问今年上海书展最热门的活动是什么,“集章”是不少人的答案。如果说,去年上海书展是集章“元年”,带来印章试水的出版社对读者的热情始料未及,到了今年,几乎每家展位都配备了花式印章。
在社交媒体以“上海书展”为关键词搜索,不少分享帖与集章有关,还有很多“集章推荐路线”攻略。也有人传送经验,“喜欢集章的话,就直接冲吧。不要看攻略,到了现场一家一家去问,网上的哪个攻略都不全。”
今年上海书展有了官方集章“护照”,不少出版社除了社章,还将畅销书、新书元素融入印章设计。一般来说,关注社交媒体账号或满足一定消费额,就有盖章“资格”。“看到哪个柜台挤满人头,一定是盖章区。”记者在现场听到,有读者互相交流“这个展位好像只有书”。没有章,成了少数。
盖章盖到没墨、手软,是很多“掌印人”的写照。“我们的免费章已经盖坏了。”记者见到新华先锋出版公司发行部工作人员赵先生时,他戴着小蜜蜂,一边吆喝宣传展位上的9.9元经典名著,一边忙着给读者的一本本“护照”盖章,“任意消费就可以盖。”
对不少出版社而言,集章“引流”是重点。盖章展台大多面向场馆通道,五彩的样章吸引更多人走进展位。
海南出版社的苏东坡系列章就成功引来客流。系列章以苏东坡生活过的16座城市为灵感,融入当地特色风物或建筑元素。海南出版社华南区域发行经理梁女士告诉记者,即使需要花229元购买《苏东坡大传》这本书并排队近30分钟才盖得上章,还是有很多读者愿意买单。不少排队等待盖章的读者表示,的确是因为印章精美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小朋友吵着要这个章,我觉得让她了解一下苏东坡也挺好。那就敲个章,买本书吧。”队伍中的王女士说。
“刚刚有个小男孩要妈妈帮他买本《时间简史》,他一定要盖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肖小蕾告诉记者,“集章活动主要还是促进消费,而且这些书确实适合小读者。”
如果说强化品牌、促进消费,是出版社“卷”印章的目的,对拿着集章本的参观者来说,为何集章,“记忆”是一个关键词。很多排队盖章的参观者原本就有集章习惯,记者随机调查,因为章好看而留个纪念,是排队者解释集章原因的高频答案。被问及某个章的由来,很多人可以清晰回忆起在当时当地遇到的人和事。一直有集章习惯的张女士说,她把集章当成留存与家人共同记忆的方式,厚厚的集章本上还盖着带孩子旅游,在各地公园里盖的印章。
队伍那么长,非得在现场排队盖吗?“亲手把章盖出来,并且知道这个章的背景,底蕴是什么,才是对章背后文化的更好宣传。”刚退休的谢女士说,她受女儿影响“入坑”集章一年多,希望通过印章了解更多文化。“女儿很喜欢把文博展览门票、印章与导览卡册等整理收纳在一起,同时记录下游览心得。我觉得这种方式很好,也被她说服来一起集章了。”
谢女士说,她只盖“自己发现的有意义的章”,她觉得,有的集章者是为了在社交媒体上“晒章”得到关注而集章的,“只要章但不关注章的内涵,那就失去了盖章的意义。”
集章带来流量不假,其蕴含的文化理念亦值得欣赏。不过,要保持新鲜感,可能还要想更多办法。去年以12个作家章让读者挤破头的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创品牌七海制造局,今年退出了现场盖章行列,以“海上书展”为理念,给读者已经盖好章的“船票”。
明年,盖章会继续“卷”出天际,还是有所“降温”?“大多数人盖章还是觉得好玩,还有人会受现场氛围影响加入集章队伍,属于头脑一热的场景。”资深章友王先生说,当盖章条件变多,规则变复杂,集章的乐趣也会减少,“可能大家都要想想是为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