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实习生王文艺、杨毓 武汉报道
在湖北省日前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推动高质量发展”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湖北省生命健康产业规模在2023年达到8810亿元后,2024年有望突破万亿元,突破性发展态势不断显现。
近年来,湖北省聚焦高端医疗装备、原研原创药、特色中药三大主攻方向,瞄准产业链重点环节、关键技术、核心产品,以实质性举措助推生命健康产业突破性发展。
一批全球领先的创新成果在湖北涌现。突破“卡脖子”技术方面,“载药囊泡化肿瘤靶向治疗术”已率先制定生产标准,完成规模化临床应用,并被纳入落实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医保局相关工作而发布的《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中。原研原创药方面,2020年以来,人福医药等龙头企业9个国家一类新药获批上市,近400个新药在研。
当前,湖北生命健康产业布局成势见效,多市因地制宜,实现差异化规模发展。据介绍,武汉市初步形成了高端医疗装备和生物创新药产业集群,规模近5000亿元;宜昌市加快打造以化学药和原料药为重点的产业集群,规模超800亿元;黄冈加快打造特色中药产业集群,规模超500亿元;咸宁市集中培育和发展集“医、药、养、健、游、护”为一体的康养产业集群,规模超600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湖北省生命健康规上企业数量达4976家,同比增长16.7%。生命健康领域境内外上市企业累计达38家,占全省上市企业数量20%以上。省级上市后备“金种子”企业达134家、“银种子”企业165家。
为助力生命健康产业突破性发展,各政府部门多措并举。2024年上半年,湖北省经信厅已安排第一批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生命健康产业项目82个,总投资76.08亿元,已完成投资50.56亿元,安排专项资金近亿元,共谋划重点项目211个。湖北省财政厅统筹安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生命健康发展专项以及“尖刀”专项等专项资金超过4亿元。湖北省卫健委采取发展数智病理产业、打造合作交流平台、建设科研创新平台、打通产业堵点卡点难点及优化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五项举措为其注入动力。
目前,国家层面针对国际领先的源头创新类科研成果转化这一关键环节,正在加强各级政府之间的联动。例如,针对大健康领域各类创新药品、技术及器械“最后一公里”的临床应用审批,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各省优化审批流程,加速推进各类科研成果转化。
这一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效已开始显现。载药囊泡化肿瘤靶向治疗术研发团队负责人表示,前不久,团队受邀参加国家医保局的一次访谈,针对转化过程中碰到的技术在应用审批中的难点,国家医保局相关部门将尽快与相关省份进行正向沟通,解决问题。鼓励和支持该技术在后续其他省份的新增审批中,参照《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的目录,修改相关项目内涵等,便于技术全国统一化的临床应用。“这也是我们团队在十几年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看到的政府部门政策落实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增强了我们加快完成技术转化、实现规模化应用的信心。”
力争突破万亿规模,下一步具体怎么做?据湖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将实践四个“新”举措,包括对标世界一流新标杆、抢抓政策引导新机遇、完善创新支撑新机制、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
具体来看,湖北将聚焦临床需求和医工融合,解决“0到1”原始创新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医疗装备研发智造高地、原研原创药特色产业高地和智慧医疗健康服务高地,到2025年,力争新上市10项创新医疗器械、10个国家一类新药。
同时,推动创新成果规模化应用,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为契机,鼓励省内优秀医疗装备在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的设备更新中推广应用。在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方面,将持续开展生命健康领域系列投融对接活动,促进投融产融精准对接;推动与欧洲创新资源和应用场景对接,引进更多生命健康先进成果在湖北转化落地。
此外,湖北将前瞻布局脑科学与脑机接口、AI+生物医药、基因与细胞治疗、生物制造、生物育种、生物质能等新领域新方向,着力突破底层技术、开发应用场景,积极争取国家试点示范重大工程;加快打造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培育发展远程医疗、智能医学影像、智慧诊疗、智能健康管理等新业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