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讯 记者陈泽云报道:10月24日-25日,为期两天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统计论坛在深圳开幕,来自粤港澳三地的专家学者就大湾区经济发展和统计合作展开交流、分享经验、展望未来。会上,广东省统计局、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澳门特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共同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统计手册2023》,集中展现了广东省以及大湾区“9+2”城市的主要经济社会指标。
根据手册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人民币,如果把大湾区作为一个经济体,大概排到全球第10位,超过了韩国。
具体来看,2022年,珠三角9座城市实现了10.5万亿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例达到81.4%。数据背后,经济大市、制造业大市勇挑大梁。珠三角4个“万亿俱乐部”城市中,深圳GDP达32387.68亿元、广州达28839亿元、佛山达12698.39亿元、东莞达11200.32亿元。其中,深圳GDP增长3.3%,佛山增长2.1%,增速均居全省前列。去年,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则分别实现了2.42万亿和1478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共同支撑起大湾区13万亿的经济总量。
从人口来看,2022年末,珠三角地区的常住人口达到了7829万,占大湾区比重90.8%。其中,广州、深圳和东莞是三个常住人口总量达到千万级别的“超大城市”。香港的常住人口为722万,占大湾区比重为8.4%,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末,澳门的常住人口达到了68万。
从人均GDP来看,在大湾区中,香港的人均GDP最高,达到了33万元/人,澳门次之,人均GDP为21.8万元/人。在珠三角9座城市中,深圳的人均GDP最高,为18.3万元/人。值得注意的是,在珠三角城市中,人均GDP排名第二的城市为珠海,达到了16.37万元/人,广州以15.4万元/人位居第三。整体来看,珠三角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11.59万元/人逐步提升到了2022年的13.34万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