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1
首页 > 聚焦 > 列表

这位女演员如何成为第4代七仙女?

时间:2024-03-25 23:02:04       来源:东方网       阅读量:17378次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4月2日,2024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全国巡演首场演出将登陆上海。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第4代七仙女、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者袁媛在中国大戏院带来经典剧目《天仙配》。

《天仙配》讲述七仙女不顾天规只身奔向人间,槐荫树下路遇董永结为伉俪。玉帝降旨,生生拆散恩爱夫妻,七仙女写下血书:“来年春暖花开日,槐荫树下把子交。”1955年,《天仙配》被拍成电影,风靡全国,成为黄梅戏代表作品,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剧目。

6岁接触黄梅戏,13岁考入安徽省艺术学校黄梅班,袁媛是全家唯一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把子功、毯子功,掰腿、下腰、翻跟头……这些基本功一样都少不了。我苦过、累过、挣扎过。”17岁时,袁媛以专业第一名成绩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是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建院71年,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大师留下了无尽的艺术财富。”

袁媛传承《天仙配》,得到黄梅戏名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亚玲手把手指导,“幼时学黄梅戏,我在合肥中铁四局剧场看了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吴亚玲老师演出的《墙头马上》,印象非常深刻。吴老师演出结束后,我还上台要了签名。真没想到,我能与吴亚玲老师成为同事、师徒。”袁媛始终牢记吴亚玲说的话,“作为一名戏曲演员,不是会唱会演或是拿了奖就可以了。不要忘记,拼搏、求索,是一生的修行。本本分分、踏踏实实,才会有收获。”

在袁媛看来,作为新一代七仙女,除了要传承老一辈的表演技巧,还要自我深耕和创新,“比如要突出演唱和念白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七仙女鲜明的性格特点和情绪变化,跟着角色一起投入剧情,同时要强调人性的质朴,因为《天仙配》具有传统戏曲剧种的独特性,如何将质朴的表演和乡风民俗融合,做到表演接地气和饱含寓意,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袁媛和董永扮演者赵章伟专门设计了一场戏,“在‘分别’这场戏的开头,董永和七仙女归家途中在二人初遇的老槐树下歇脚,董永先用外衣的衣服袖子拂去石头上的灰尘,才让七仙女坐下。一个小小的动作,突出董永和七仙女感情的自然真挚,足以证明表演的‘真’。为了演好这场戏,我的每个动作、唱腔、眼神都反复打磨,只有一点一滴持续积累,才能在舞台上得心应手。”

2020年1月,袁媛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023年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除了《天仙配》等传统剧目,她主演了许多新创黄梅戏,建党百年献礼剧目《共产党宣言》是她的“夺梅”剧目。来自江姐故事的《红梅赞》、弘扬中华儿女孝道的《孔雀西北飞》、聚焦新四军兑现人民承诺的《青春作伴》、反腐题材《不越雷池》、讲述人间大爱的《遍地月光》、非遗题材《百鸟朝凤》、新农村建设的《有凤来黟》,都让观众触摸到有温度的人物质感。

创新是什么?袁媛说,“在传承经典的同时,要跟着时代发展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表演手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去创新。注入个性与真情的舞台表演,能实现与观众的共情。特别是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人物,没有模板、前辈经典可以套用,我将学到的程式化表演掰开揉碎、消化梳理后,塑造出新的舞台形象,最终实现艺术上的破与立。”

在传播方式上,袁媛与同事们让黄梅戏变得越来越“年轻”,也让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黄梅戏。她开辟传统文化的“线上直播”演出业务,拍摄高质量戏剧短视频,把传统戏曲与新媒体有效结合,其中和抖音合作,传统剧目《天仙配》《女驸马》最多时有480多万观众,累计人次达到1100多万。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C-U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