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片蓝色的海洋?
“随着大家对肠内营养的重视,相关的市场应用越来越广泛,营养泵的市场量也在快速增长。”近日,嘉德医疗中国区总经理张燕飞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据了解,不久前,Gardeno与当地医疗器械公司Mega-Canada合作,负责其重症监护设备——新型EZ Pump肠内营养泵的商业推广。
张燕飞指出,在中国市场,Gardeno走的是代理模式,即利用自己成熟的代理渠道,让好的产品覆盖更多的地区,从而找到更多的商业合作伙伴。
事实上,随着中国医药流通领域大环境的变化,近年来加迪诺在中国积极转型,将在中国的业务重心转移到患者康复领域,同时加大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在张燕飞看来,中国本土市场有许多自己的特点。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跨国企业的本土化,巨大的市场都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蓝色海洋
上面说的肠内营养泵,是国内第一台具有自动冲洗功能的营养泵。
肠内喂养又称管饲,是利用特殊的泵和输送管将营养物质直接输送到患者的消化系统。当患者不能口服进食时,需要肠内喂养。
美加联合创始人吴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临床角度来看,肠内营养在指标和性能上要满足两个要求,一是输注,二是报警。“输液需要高精度的营养液。一般要求输液的精度在正负10%以内或者更小,要保证安全。报警是出现异常情况,比如上下堵塞或者电池电量低,营养泵需要报警提醒医护人员。”
“作为国内首款具有自动冲洗功能的营养泵,不仅可以实现营养液输送后的自动冲洗,还具有自动补水功能,可以满足患者营养输送的补水需求,大大减轻医护人员的负担。超声波传感器使这款营养泵能够在救护车等移动场所或泵倒下时正常工作,工作场景更加广泛。”吴东进一步介绍道。
张燕飞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临床上,肿瘤科是使用营养泵最多的科室,在重症监护室、老年病科等科室也很常见。
据了解,肿瘤和老年群体是营养泵的主要应用场景,患者数量庞大,且目前国人营养治疗意识薄弱,可以推断国内营养泵市场仍有巨大的“蓝海”。
“全球范围内,单个营养泵的市场需求增长率约为每年6%,中国市场单个营养泵的增长率约为7.5%。国产肠内营养泵,包括充气泵和普通泵,市场份额约8.1亿元。按照复合增长率计算,到2026年大概是10.79亿元,市场份额比较大。”张燕飞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恒博知止研究报告显示,肠道喂养设备产品的主要应用市场是医院和家庭护理。其中医院是主要部分,占2018年肠内喂养设备总市场的65.4%。吴东还指出,小型化、便携化其实是营养泵的一个发展趋势,未来可能会更多的应用在家庭中。
除了这款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泵,作为一个错位的布局,Gardeno在中国注册了另一款名为Connect Pump的泵。这款产品介于医用和家用之间,操作更方便,体积更小,电池待机时间更长。
按键布局
营养泵前景看好,但会面临集约化生产吗?
张燕飞承认,这实际上是许多制药和机械企业的担忧。收集的产品主要特点是数量足够大,利润足够高。基于这个国家,通过改变采集产品的价格来降低价格和厂商利润,从而为中国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而肠内营养相关设备还没有达到上述特征,短期内可能不会涉及。
不过,张燕飞也指出,目前肠内营养器械领域正处于非常好的发展时期,企业不进入集中采集是好事。但从商业角度来看,也说明肠内营养设备领域的市场体量并没有那么大,也不是特别成熟。
据了解,除了营养泵,Gardeno还将研发营养管、造口饲管、可视插管系统等营养通道各方面的产品。,面向预防和康复市场,从而彻底解决营养治疗领域的各种问题。
目前,康复是Gardeno的重点部门之一。事实上,2015年之后,以食品批发商起家的康得乐一直在做业务转型,开始加大医疗产品业务。2015年11月,康得乐斥资19.44亿美元收购强生心血管业务CORDIS。2017年4月,以60亿美元收购美敦力医疗用品销售业务,积极向医疗产品和服务转型。
中国的Gardeno也在转型。随着我国医药流通环境的变化,医药流通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近年来,中国经历了积极的转变。继2018年剥离中国医药分销业务后,Gardeno于2019年初完成了美敦力中国患者康复业务的整合,实现了医疗产品组合的多元化和深化。
在张燕飞看来,Gardeno之所以专注于医疗领域,主要是因为中国市场巨大,并且有望继续增长。中国医疗市场增长率很高,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可能在20%左右;目前全球市场医疗市场整体增速其实只有个位数,甚至只有5个百分点左右,很低。
张燕飞进一步分析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在逐年增加,特别是现阶段,增长速度可能会更快。老龄化会带来很多问题,心血管、骨科、神经内科的产品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另外,过去由于这个市场不是特别大,本土RD能力不强,所以跨国公司的产品占据了非常大的市场份额。随着市场容量变大,本地企业的RD能力提高,本地企业和跨国企业的本地化都有巨大的商机。」张燕飞指出。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吴东对此也记忆深刻。比如很多年前,他刚回国的时候,很难招到专业人才。医疗器械行业的RD人才很少,许多人来自汽车行业。人才环境现状有了很大改善。不过吴东也举了营养泵的例子。从RD的角度来看,在软件算法设置、传感器、集成度等方面,国内外技术还有一定差距。
吴东认为,几万个产品从设计到产品化,质量能否稳定,也是工程化、产业化的过程。在供应链的稳定性、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国内药企也需要弥补差距。
虽然有差距,但吴东认为国产医疗器械机会很大。“中国本土市场有很多特点,比如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比例低,这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医疗设备如何减轻医务人员在临床操作中的负担,可能是我国医疗设备创新的方向之一,比如设备的智能化、精准化。第二,在国内市场,可负担性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设备更简单、成本更低、更容易使用的创新设备会有更大的机会。”